不談體壇公義,怎談申辦亞運?

 

不談體壇公義,怎談申辦亞運?

 

特區政府本周展開為期六星期的「香港應否申辦2023年亞運」公眾諮詢。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簡介會表示,申辦2023年亞運會直接總成本約為137至145億元,而亞運門票、銷售及贊助僅收入7億至8.6億元,料申辦亞運最高虧損金額138億元,即香港將「蝕辦」亞運。不過,曾德成表示,主辦亞運將有助推動本地體育運動發展,增加社會凝聚力以及香港的國際地位。

 

大家可曾記得,去年東亞運開幕期間,一批柔道運動員高舉「隻手遮天,無法無天」的橫額上街遊行,控訴香港柔道總會選拔不公,要求政府加強監管各體育總會的悲壯場面嗎?不足一年,政府提出百億亞運大計,聲稱亞運將可協助精英運動追求卓越、建立社區熱愛體育文化以及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體壇盛事中心的地位,但對香港體壇不公、有體育總會被指黑箱作業、以及政府只撥款不監管等做法,全部絕口不提,令人擔心亞運百億公帑最終將會誰人受惠?是有潛質的運動員及出色教練?還是圈內既得利益者?

 

若要建立社區熱愛體育文化,精英運動員的明星效應有一定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公共資源更公平更有效地分布,令不同市民、隸屬不同團體的運動員可憑本身實力,參加賽事、競逐錦標以及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賽事,實現真正的體育精神,達致體育社會公義,而不是僅僅培育精英選手、建立超級體育城。

 

政府在諮詢中迴避體壇不公問題,也拒絕透露公私合作發展選手村的詳情。政府在諮詢文件中透露,將仿照上次申辦亞運的建議,從市區或新界土地中,挑選適合土地,以較低地價換取發展商興建單位,押後發售以作亞運選手村,然而,這種安排難免加重公眾疑慮,一是在挑選土地及合作發展商上,如何做到公平公正,避免私相授受;二是選手村的建築規模格式,會否是另一豪宅物業的翻版,不僅令地產商大賺一筆,更令本可屬於香港市民另一公共記憶的選手村轉身變成私人資產,既不符合「公平、公開、公正」的體育精神,也與政府高官不斷吹噓的促進社區凝聚感明顯背道而馳。因此,不公開有關資料,市民又怎談應否申辦亞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