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社會福利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改善民生與財政預算案】討論會 2 (網上重溫)

數星期前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布了財政預算案2023,社會各界都積極討論如何改善民生,為香港復常加添活力出謀獻策。民間各界專家朋友因而相聚,盼共同討論可建議改善民生之處,讓各方參詳。

《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出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作為其中一個參與機構,影子長策會編著的《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經已出版! 《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 影子長策會 編著/印象文字 出版/HK$ 78.00 基道書樓及各大書店有售 《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影子長策會 編著/印象文字 出版/HK$ 78.00/基道書樓及各大書店有售 內容簡介 1987年,港英政府推出首份《長遠房屋策略》。1998年,特區政府的《長遠房屋策略》,提出每年「八萬五」的建屋指標,成為香港歴史上最廣為人熟悉的數字之一。2000年,特首董建華說「不再提便等於不存在」,《長遠房屋策略》亦宣告無疾而終。直到2012年,新一屆政府宣佈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雖號稱吸納廣泛背景人士參與,但運作透明度卻相當之低。草擬中的《長遠房屋策略》,將於2013年下半年揭盅… … 本書從房屋理念及論述出發,觸及廣泛層面的政策議題,提供《長遠房屋策略》的民間及另類觀點。本書將致力打破社會成見,指出市民根本不需要在房屋階梯不斷往上爬;反而更需要多元、可持續、各適其式、長遠而穩定的住屋選擇… … 讓下一代脫離房屋階梯束縛,重新釋放香港社會經濟活力。 作者簡介 影子長策會由一群關注土地、房屋規劃及城鄉發展的民間團體及個人組成,有見社會相關討論只集中在樓市/樓價評論,但缺乏民間及普羅市民的角度,尤其是近年來政府積極處理《長遠房屋策略》及《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社會實在需要具有土地分配公義的視野。我們期望從民間學者及參與者的角度,為短期熱點及長線議題提供非主流論述。   住屋不是地產_試閱本   傳媒報導 獨立媒體 東方 新報 參與機構 土地正義聯盟、本土研究社、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社區發展動力培育、香港政策透視、新界土地發展研究社 目錄 A. 土地及房屋資源分配 1. 公私營比例 2....

Engagement Evening – Law Chi-kwong(The Chairperson of the Community Care Fund Task Force)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 羅致光博士(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

Engagement Evening – Law Chi-kwong(The Chairperson of the Community Care Fund Task Force)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 羅致光博士(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社會流動與跨代貧窮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舉辦「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旨在促進公民社會溝通交流。今次我們邀請了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博士,作為本次活動的對話嘉賓。 關愛基金推行了多個援助項目去支援弱勢社群及基層家庭,社會普遍認為,平等的教育機會能夠有助提升他們的社會及經濟地位。最近基金推出名為「為特殊學校清貧學生提供額外交通津貼」的新項目,但究竟這些支援能否真的保證清貧學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究竟政府應如何透過增加社會流動性,以打破基層跨代貧窮的宿命? 日期:    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時間:    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 地點:    天后電氣道148號21樓2102室 語言:    英語(嘉賓分享),英語及中文(對話交流) 費用:    全免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為非牟利機構,致力於政策研究、公眾教育、倡議、社區服務等活動,有賴各方支持。(當日設置捐款箱,方便大家踴躍支持,或致電3114 0784安排郵寄捐款) 查詢:    3114-0784 (電話) 或 event@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 (電郵) RSVP:    http://cdi-ee-201307.eventbrite.hk/ Engagement Evening with Dr. Law Chi-kwong The Chairperson of...

《難免的社會變化與可免的負面影響──香港老化社會和現有長者政策的問題》 研究報告

隨著香港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港人現已成為世界上已發展經濟體系中平均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預計香港的老年人將比過去幾代人經歷更長的退休生活;同時,社會需要預留更多資源照顧更多的老年人。雖然人口老化會為公共開支帶來一定壓力,但這絕不代表政府可把照顧老年人的責任卸下。   由於一直沿用的福利政策不再滿足香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期望,政策有迫切需要重新調整以減輕人口老化的潛在問題。為了提供一個實體框架去微調現有的老人政策,深入了解現行制度的不足。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聯同香港工商專業聯會及香港前瞻中心於2010年12月14日下午2時30分舉行記者會,聯合發佈《難免的社會變化與可免的負面影響──香港老化社會和現有長者政策的問題》研究報告;並由香港工商專業聯會主席鍾逸傑爵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副教授馮可立及社區發展動力培育政策成員Rachel Cartland向傳媒簡介該份報告及回答傳媒提問。   該報告參考了世界銀行提出五大退休保障支柱模式進行研究,並發現現時在香港實行的福利政策,研究發現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安全網作為第零支柱不足應付長者退休生活,而有關負擔將成為社會的包袱。政府訂下没有必要的條件只會令有需要的長者不去申領綜援。 第一支柱的社會津貼雖有改善,但不足以援助一些不願申請綜援的長者。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界定,有269,000名長者生活在貧窮中,185,000名長者受綜援保障。這意味著84,600名長者拒絕申領綜緩,而又活在貧窮中。大概有10%老年人實際上只依靠高齡津貼作為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當中,三分一人每月得到家人平均$1100的財政支持,而三分二人或55,000名長者則純粹依賴高齡津貼過活。 以強積金作為第二支柱未能為全部人口提供足夠的保障。目前,大約有280萬長者、低收入人士和無業者,如家庭主婦,目前是不包含在計劃之內。而所規定的10%供款相對較低,令供款成員所得到的金額並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由於供款金額偏低,低收入工人將無法儲蓄足夠的金錢,結果,壽命愈長,財政保障愈少;收入愈少,退休後的生活水準則愈低。 以個人儲蓄和家庭財政支持作第三支柱將會變得脆弱。家庭財政支持一直是推動第三支柱的核心組成部分。然而,隨著過去數年家庭規模不斷減少,以家庭財政支持作為第三支柱的單一組成部分没有預期中理想,令未來的長者不應只依賴家庭支持作主要的收入來源。 以政府為長者提供的服務為第四支柱須要輪候更長的時間。即使政府目前所提供的護養服務質素普遍得到各服務使用者滿意,但服務的覆蓋能力遠遠低於整體老化人口,令申請者往往需要輪候很長的時間方能享用服務。   研究報告建議《安老事務委員會》完善它的角色,應全面檢討這五條支柱的政策,提供一個全面的分析及建議,使政府可作長期步署來應付人口老化所帶來的經濟及社會壓力。研究報告亦認為長者應被視為一種社會資源,而不是社會負擔,他們有能力回饋社會,提高退休年齡是其中的一個考慮。   公眾可於可於此處下載整份報告。如有垂詢,請致電2123-1701或電郵至event@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與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聯絡。

2010年零售業薪酬調查報告

 最低工資立法在即,民間爭取最低工資聯盟抗議大型零售業集團繼續低薪剝削員工。2008年聯盟調查零售業集團基層員工工資,揭露連鎖店員受到低薪剝削對待。聯盟於2010年以同樣方法再進行抽樣調查,研究在近年零售業市道暢旺的同時,基層員工能否分享成果。結果發現,零售業工資仍然嚴重偏低,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成員麥瑞琼,其屬下的7-11更蟬聯「最刻薄僱主」。聯盟要求最低工資應訂於時薪33元,並要求連鎖零售集團要負企業社會責任,給予員工合理的工資水平。     如欲下載全文,請按這裡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對「香港社會福利的長遠規劃」諮詢文件的回應書》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對「香港社會福利的長遠規劃」諮詢文件的回應書》

 

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於2010年4月發表「香港社會福利的長遠規劃」諮詢文件,諮詢社會各界對於香港社會福利的使命和信念、以及社會福利長遠規劃的指導原則及策略方針。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itiative) 現尌上述文件之

  • 香港社會福利概覽;
  • 社會福利的使命與信念;
  • 社會福利規劃的指導原則;及
  • 規劃和提供福利服務的策略方針
作出以下回應
 

為殘疾人士創造就業機會及落實最低工資

經勞工界和基層團體多年的爭取,最低工資已開始展開立法程序,但對於殘疾人士,政府最初之主張是不把他們納入保障範圍,結果在響應團體爭取後才改變初衷。但把殘疾僱員納入最低工資,卻要引入對他們的生產力評估機制,若現在僱員被評為生產力低於「正常」,會根據其相應生產力的最低工資打折。我們認為此舉實違反最低工資的精神。

現時,在347,000名15歲以上殘疾人士中(不包括智障人士),只有45,800人(13.2%)從事受薪工作。在未能於就業市場覓得工作的302,100名殘疾人士當中,有絕大部份因苦無工作機會而無奈地選擇退休,並依靠申領綜援或家人支持來支付其日常生活開支。由此可見,殘疾人士顯然未被市場廣泛接納。

礙於各種因素,在職的殘疾人士目前大多受聘於非牟利的政府機構,他們大多在庇護工場和社會企業工作,這些機構為維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只能提供較低的薪酬。正因如此,殘疾人士的收入亦普遍低於整體人口,有近三成就業的殘疾人士收入少於$4,000,反映殘疾人士即使「自力」也未必可以「更生」。

正因為現行機制並未能全面解決殘疾人士的就業問題,因此我們建議政府實行先自願後強制的殘疾人士配額制度,為殘疾人士提供更友善和更多的就業空間,建議如下:

逐步推行殘疾人士的配額制度,首先要求政府部門及所有公營部門,受資助機構推行2%配額,每年匯報結果,在財政上鼓勵達標之部門;

  • 推動商界及其他機構推行自願配額制,但豁免僱用50人以下之中小企
  • 容許機構用購買傷殘人士社會企業之服務和產品再代替僱用傷殘人士;
  • 考慮提供稅務優惠及其他支援,以獎勵達標之機構;
  • 最後通過立法會制度化以上的措施。

 

如欲觀看本建議全文,請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