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2010年9月

自願醫療保險計劃下周展開公眾諮詢

自願醫療保險計劃下周展開公眾諮詢

  類別 醫療政策   議題 自願醫療保險計劃下周展開公眾諮詢 內容 行政會議昨通過推行自願醫療保險計劃,食物及衞生局下周展開公眾諮詢。據報,計劃推行首一年投保人士可獲保費七折優惠。二十至四十歲的成年每月保費約150元,六十歲以上的人士月保費約450元,高危病人月保費高達750元。計劃推行首一年,投保人士可獲保費七折優惠;市民三十歲前投保亦可獲七折優惠。 政府建議動用500億元基金,包括扣稅、資助20至30歲健康人士、65歲以上及高風險人士投保。 自願醫保保障範圍:入住私家醫院三等房,不包門診。 問題 誰是自願醫療保險計劃的最大得益者?保險公司?政府?病人?特殊需要病人?有批評指出,政府如其動用500元億元基金,資助部份人士投保,不如利用該500億改善目前公營醫療服務。 政府雖然一直希望自願醫保計劃可照顧長期病患者,但計劃卻對此類病患提出三年的等候期,令一些有急切醫療需要的長期病患,未能在計劃中得到即時的醫療保障。 私家醫院聯會發言人劉國霖批評,自願保險的賠償額不足,對市民沒吸引力。

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涉利益衝突

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涉利益衝突

  類別 行政會議 議題 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涉利益衝突 內容 有「新界地王」稱號的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被揭發他透過個人、家族持有公司以及關連公司,今年2月24日財政預算案公布多項穩定樓市措施當日及之前數天,先後買入元朗YOHO MIDTOWN 24個單位以及兩個加州花園單位,但他並無按規定向行會作出申報,當中YOHO MIDTOWN 3個單位於今年3月至7月間以「摸貨」形式轉售,獲利逾80多萬。 特區政府8月再推出穩定樓市措施,當中包括禁止摸貨形式轉售(交易完成前轉售),以遏止炒風。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當時宣布,即日起,所有新批預售樓花同意書的一手樓單位禁止「摸貨」出售。 目前身在台灣的劉皇發透過助手發表聲明稱,對被指沒申報利益一事深表關注,可能是整理申報資料的員工疏忽漏報,已指示公司職員盡快整理有關物業買賣的資料,回港後會向公眾交代。 問題 劉皇發去年獲委入行會時,早因與商界關係密切而被質疑在執行行會公職時會否涉及利益衝突。劉經過此事後理應小心,加強問責,避免嫌疑。然而,不足兩年,又發生今次事件,令公眾更有理由質疑劉的公信力,也間接損害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 政府連環出招穩定樓市,但身為行會成員的劉皇發,卻連番出擊炒賣樓宇,與政府政策背道而馳。

中港經濟

中港經濟

  類別 經濟政策 議題 中港經濟 內容 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日前發表《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與定位》建議報告,期望中央政府在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時,考慮支持和促進香港服務業,特別是六大優勢產業的發展,(即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和教育服務)。 在促進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上,報告提出香港亦應配合內 地在國際宣傳文化軟實力,有關政府門亦應探討在珠三角建立國際文化及創意基地、區域數碼電影配送中心,並促進珠三角新媒體創意產業集聚,以及研究舉辦全球文化及創意交流世界博覽會。 報告又建議探討推出內地統一的電子通訊平台,實現「兩關一次通」的可行性;粵港亦應考慮壓縮通關時間,如擴大已實行的「跨境快速通關」至其他地區、增加24小時通關的邊境口岸數量、考慮在其他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等。 問題 中港經濟關係發展悠長,當中部份關係被指有壟斷成份,政府構思中港經濟發展新動力時,亦要檢視現行政策及體制,令中港經濟發展更公平更有效。 從中港經濟角度談六大優勢產業,有關定義宜進一步擴濶,應加入各種更能反映實況的經濟活動,而不應只談新,不談舊。

不談體壇公義,怎談申辦亞運?

不談體壇公義,怎談申辦亞運?

  不談體壇公義,怎談申辦亞運?   特區政府本周展開為期六星期的「香港應否申辦2023年亞運」公眾諮詢。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簡介會表示,申辦2023年亞運會直接總成本約為137至145億元,而亞運門票、銷售及贊助僅收入7億至8.6億元,料申辦亞運最高虧損金額138億元,即香港將「蝕辦」亞運。不過,曾德成表示,主辦亞運將有助推動本地體育運動發展,增加社會凝聚力以及香港的國際地位。   大家可曾記得,去年東亞運開幕期間,一批柔道運動員高舉「隻手遮天,無法無天」的橫額上街遊行,控訴香港柔道總會選拔不公,要求政府加強監管各體育總會的悲壯場面嗎?不足一年,政府提出百億亞運大計,聲稱亞運將可協助精英運動追求卓越、建立社區熱愛體育文化以及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體壇盛事中心的地位,但對香港體壇不公、有體育總會被指黑箱作業、以及政府只撥款不監管等做法,全部絕口不提,令人擔心亞運百億公帑最終將會誰人受惠?是有潛質的運動員及出色教練?還是圈內既得利益者?   若要建立社區熱愛體育文化,精英運動員的明星效應有一定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公共資源更公平更有效地分布,令不同市民、隸屬不同團體的運動員可憑本身實力,參加賽事、競逐錦標以及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賽事,實現真正的體育精神,達致體育社會公義,而不是僅僅培育精英選手、建立超級體育城。   政府在諮詢中迴避體壇不公問題,也拒絕透露公私合作發展選手村的詳情。政府在諮詢文件中透露,將仿照上次申辦亞運的建議,從市區或新界土地中,挑選適合土地,以較低地價換取發展商興建單位,押後發售以作亞運選手村,然而,這種安排難免加重公眾疑慮,一是在挑選土地及合作發展商上,如何做到公平公正,避免私相授受;二是選手村的建築規模格式,會否是另一豪宅物業的翻版,不僅令地產商大賺一筆,更令本可屬於香港市民另一公共記憶的選手村轉身變成私人資產,既不符合「公平、公開、公正」的體育精神,也與政府高官不斷吹噓的促進社區凝聚感明顯背道而馳。因此,不公開有關資料,市民又怎談應否申辦亞運?

大學四年制

大學四年制

  類別 教育政策 議題 大學四年制 內容 身兼香港大學校長會召集人的科大校長陳繁昌日前與傳媒見面時表示,為應付2012年大學三改四學制,香港各大學共需多聘一千名教授。由於本港大學增聘教授消息幾乎傳遍全球,令大學教授身價上升,科大現正考慮提高教授的薪金、研究資金及各項津貼,希望聘請足夠老師,挽留人才。 科大據報需增聘100名教授,中大則要多聘200名,而港大則要增聘200名教授。 問題 本港各大學增聘教授,目光難免對外,但目前仍未知道海外學者對本地或區域知識創造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此外,本地學者可否得到相同的晉升或增薪機會?

香港「應否申辦亞運」公眾諮詢展開

香港「應否申辦亞運」公眾諮詢展開

  類別 休閒及體育政策 議題 香港「應否申辦亞運」公眾諮詢展開 內容 特區政府昨展開為期六星期的「香港應否申辦2023年亞運」的公眾諮詢。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稱,按現價水平,申辦2023年亞運會直接總成本約為137至145億元,包括32至40億元營運開支及105億元資本開支。 當局預料亞運門票、銷售及贊助等收入為7億至8.6億元,並創造逾萬個職位及吸引最多7萬名遊客,帶來經濟收益約4億至6億元,但和近百五億直接成本比較,料申辦亞運最高虧損138億元,即香港將「蝕辦」亞運。 民政局局長曾德成表示,主辦亞運將有助推動本地體育運動發展,增加社會凝聚力以及香港的國際地位。 問題 政府公開文件據報並未包括財務報告,具體開支資料不詳,令人憂慮虧損會否較估計的大。 公眾諮詢僅六星期,公眾沒有足夠時間,詳細了解報告,以作決定。 雖然民政局局長曾德成強調,主辦亞運將有助推動本地體育運動發展,但沒有透露主辦亞運如何推動本地體育發展,特別是軟件的發展,例如體制、架構、運作、文化等,令人關注所謂發展僅顧及部份既得利益者。 政府務須提供包括財務報告在內的更多資訊,並延長諮詢期,且要透露諮詢方法形式等,以便增加透明度,加強公眾知情權。    

2023 亞運會耗資100億港元

2023 亞運會耗資100億港元

  類別  休閒及體育政策 議題 南早:2023 亞運會耗資100億港元 內容 政府今日向立法會遞交2023亞運會的公眾諮詢文件。南華早報引述消息稱,假設不興建新運動場館的情況下,整個亞運會耗資約100億港元。 報道稱,政府計劃亞運會主要項目,在啓德體育城內舉行。 而選手村則和地產商合作發展,因此建築費用不會列入主辦費用內。 問題 香港百億亞運會否淪為政府、地產商以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另一俱樂部? 如何善用公帑?確保本地運動員利益以及本地運動事業得到最大保障及發展,肯定是香港百億亞運最重要的議題。 如何確保官商合作發展選手村,做到公平公正,不會變成私相授受,以致被指為明益地產商或個別地產商。 政府務須制定全、長遠、公平的休閒及體育政策。

不用Facebook,也很虛…擬的公眾諮詢

不用Facebook,也很虛…擬的公眾諮詢

  資助市民自置居所諮詢昨(17日)結束,政府收到800份意見書,網上留言逾5,300則,負責的運輸及房屋局稱將花數周整理意見,料行政行長官曾蔭權下月發表施政報告將有交代,運房局再三強調政府未有定案。不過,稍為留意新聞的朋友該覺得奇怪:「政府不是已經有定案嗎?!」   被稱為「特首智囊」的智經研究中心早在8月23日提出六項建議,其中一項建議是「半租半買」即市民與政府指定中介機構「一起」買樓,然後申請人可用較優惠租金租用餘下五成物業,十年「供斷」。隨著諮詢即將結束,政府繼續引導輿論,透過向主要傳媒放風,將由智經提出的六大建議,逐步收窄為與「半租半買」是雙身同體的「先租後買」,不合資格申請公屋及沒能力買私樓的夾心階層,可先租住單位,然後三年或五年後用該筆租金作為購買租住單位或選擇遷出。房協據報透過重建舊屋邨或獲政府撥地建屋,推行計劃。   諮詢期,智經拋出半租半買;諮詢期末,政府消息人士再拋先租後買,若說政府沒有定案,誰信?不過,政府當然要否認,因為既然有了取態或定案,還打鑼打鼓的做公眾諮詢,不就是說愚弄公眾嗎?   政府了解傳媒「求新」或「求獨(獨家消息)」的運作邏輯以及短小精悍的版面美學,以匿名政府消息人士,就可進佔輿論高地,免費宣傳政府心儀方案,主導輿論,建構「自置居所= 先租後買」主流論述。   或者,再說,政府拉一個打一個的操控民意手法,已了無新意。不過,既然政府對此樂此不疲,那焉有不說之理。諮詢結束後第一日,香港有報章披露政府在太古城舉行的焦點討論小組,不向居民發問復建居屋問題。這正反映政府要冷處理復建居屋這個在民間獲得廣泛支持的可能方案,或許,不惜一切,將有關討論邊緣化,不能成為公眾主要議題。

最低工資立法

最低工資立法

  類別 勞工政策(扶貧政策) 議題 最低工資立法 內容 樂施會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作出分析,發現今年第二季有192,500個在職貧窮戶(約660,700人),比2005年的172,600戶(約595,600人)多12%,反映本地在職貧窮家庭數目持續上升;而貧富懸殊的嚴峻程度更處於歷史高位。 在職貧窮戶家庭負擔較重。2005至2010年第2季期間,在職貧窮戶當中,平均每名在職成員需要供養2名非在職成員,而一般在職住戶的在職成員,平均只需要供養0.8名非在職成員。 2010年第2季,192,500個在職貧窮戶之中,有124,300戶的每月入息低於相應人數住戶的平均綜援金額,佔64.6%;但當中只有14,887戶申領綜援,申領比率約為12.1%。 貧富懸殊嚴重,處於歷史高位。全港最富有10%住戶,月入為最貧窮10%住戶的27倍:2010年第1季,全港10%最富裕戶,其每月入息中位數是10%最貧窮戶的每月入息中位數的27倍。 樂施會促請政府立即採取實質扶貧行動,包括確保最低工資能照顧在職家庭的生活需要,以及制訂其他收入保障政策,以協助在職貧窮家庭脫貧。長遠而言,政府應研究稅務優惠政策,作為最低工資的配套措施及其中一項入息支援措施。 問題 最低工資立法將「確保最低工資能照顧在職家庭的生活需要」條文排除,意味工資水平將不能協助在職貧窮戶成功脫貧,令最低工資立法原意大打折扣。 為協助在職貧窮戶脫貧,樂施會的倡議值得支持,即政府有必要推出更多工資保障措施,如保證僱員的最低工資水平能供養自己及最少一名非在職家庭成員;擴大交通費支援計劃範圍至全港18區,並取消最多一年的領取時限以及擴大俗稱「社區褓姆」計劃的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至全港十八區,而「社區褓姆」時薪亦應合符最低工資的規定。

香港測量師學會促設跨部門房產小組

香港測量師學會促設跨部門房產小組

  類別 土地及房屋政策 議題  香港測量師學會促設跨部門房產小組 內容 政府就是否資助市民自置居所的公眾諮詢今日結束。香港測量師學會昨指出,政府制定長遠房地產政策時涉及的人員過多,指各局長及局級官員雖合作無間,但因範疇涉及其他部門,令官員制定政策時難免會出現若干問題。 本港房地產事務由兩個局負責,一是運輸及房屋局,一是發展局。 測量師學會亦要求政府設立一個由各局官員組成的小組,共同構思房地產發展。 學會亦促請政府設立智庫,成員包括發展商、壓力團體、學者及其他持份者,就房屋政策提出建議。 問題 測量師學會意見反映,政府制定房屋及土地政策時,可能出現政出多門的問題。 測量師學會有關成立智庫的建議亦可能反映,政府制定政策時,未能廣納民意,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未必得到充份、具體以及認真的反映及重視。